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目录|《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1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世界宗教研究 社科期刊网
2024-09-04

点击封面 参与订购活动

投稿邮箱:sjzjyj@cass.org.cn


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刊物,迄今已有40余年历史。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本土化与国际化为抓手,兼顾国外与国内宗教研究,理论与现实研究并重。本刊辟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专稿”“专题研究”“书评”“综述”等特色栏目。




 目  录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传播

谢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科学的理论武器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宗教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宗教观,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科学认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诞生了。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中国化

作者:谢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专题研究

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新定位

张昭炜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连镳并轸。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前期定位主要是侯外庐提出的“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联盟,然而方以智的自然科学远不及同时代的牛顿、莱布尼茨等大科学家,须从哲学思想重新定位。随着方以智哲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将其定位成大哲学家,主要基于以下五点:其一,著有《易余》《东西均》等代表性哲学著作。《易余》结构依次为引言、缘起、摘要、主题分析、结语,接近于以概念构建重视体系的现代哲学著作。其二,创发具有原创性的、精深的哲学概念,如“余”“冒”“均”等。其三,通过“正余一体”(余与正)与“一分为三”(隐均、费均、公均;密冒、显冒、统冒)的辩证法框架,构建缜密的哲学体系,重新厘正体与用、善与恶、道与法、天道与人道、出世与入世、生与死等中国哲学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将松散的中国哲学升级成缜密的哲学体系。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之外,方以智的辩证法还有一分为三的体系,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以及创新性。方以智是辩证法大师。其四,回应前代及时代的重要哲学问题,如阳明学天泉证道的有无之辩、道德体用公私等。其五,现代哲学的视野,在阐释身心互余、主奴关系、语言哲学的缄默维度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性。前瞻方以智哲学在现代发展,包括参与科学与哲学关系;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结合,促进中国哲学体系建设;促进儒学为主导下的三教合一、诸子合一,有利于形成中国文化的合力,统合儒学内部的学派,促进儒学的开放性、多元性与兼容性。

关键词:方以智 正余一体 一分为三 辩证法

作者:张昭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辩方正位,体国经野”

——九州共贯与信仰认同下的“岳镇”之设

范明燕


岳镇的设置源于建“国”定鼎之后,对于疆域的厘定和因地制宜的划分,不妨视为“国家”制度层面上的完善,《夏官职方氏》中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辩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周知其利害,乃辩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不宁唯是,岳镇本身内涵有祭祀的要义,《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地域与方位的坐标与表征之外,岳镇作为祭祀的对象,尤其是纳入国家的祀典,意义则是相当明确的,即以信仰的认同来加固地缘的向心力,以凝聚共同的文化心理,进一步而言,政治疆域的认同与文化信仰的认同双向并重。

关键词:信仰认同 岳镇 九州 地缘

作者:范明燕,河南大学中华礼乐文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新冠疫情下互联网宗教舆情治理效能研究

——以微博社交媒体数据为例

韦欣 向宁


本文以微博社交媒体平台为例,对新冠疫情下互联网宗教舆情的治理效能进行实证分析,就党的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综合效能进行探讨,发现在党领导下,佛教界意见领袖于微博平台协助开展有关疫情防控和心理疏导的舆论发声,促进了关注者的利他互助行为,为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作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本文对互联网宗教舆情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与展望,为推进国家互联网宗教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关键词:新冠疫情 互联网宗教舆情 治理效能 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韦欣,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向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唐代汉化佛寺与安西四镇

李丹婕


长寿元年(692),武则天下令以汉兵三万进驻安西四镇,四镇地区自此在以本族国王为都督或刺史的羁縻体制之外,增设统率汉人兵马的镇守使等各级军事官员及一套实力更强、组织更严密的军政系统,实现胡汉并存共治的局面。出土文书和考古发现的零散信息显示,在唐朝政府逐步强化统治、汉人移民与胡人土著之间互动与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上至四镇官府与两京朝廷之间的政治互动,下至地方政府的运作及其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汉化佛教的西传与汉式佛寺的建立,都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本文即对此进行系统论述。

关键词:汉化佛寺汉传佛教 唐朝 安西四镇

作者: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蒙古地区刊印《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版印插图考释

乌日切夫 赵淑君


“八十四大成就者”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以来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美术与考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成果。然而,由于“成就者”壁画中藏语题记的遗失、图像漫漶不清等不足,导致无法在图像学领域展开对其所依据的文本、派别和文化族属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探讨。本文聚焦蒙古地区刊印的《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版印插图,在图像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它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从图像的产生、传播、演变过程方面展开初步论述,思考“八十四大成就者”图像背后的宗派渊源与文化交流。

关键词:八十四大成就者 版印插图 噶举派 汉藏融合

作者:乌日切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淑君,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灵官信仰源流辨析

——以王灵官的身份转换为中心

黄永锋 陈弘毅


王灵官自南宋肇兴以后,其身份大致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南宋时所流传的狞神皈降为萨守坚辅将的故事,被元代的萨守坚传所采用,并敷衍改编成王善请求担任萨守坚部将的情节片段;元大德年间,王善被吸收至道教元帅神的行列,经过明代道士周思得的倡扬,获得帝王的注意和支持,在宫城立庙专祀;明代中后期,王灵官频繁和真武组合,成为真武的属臣。这种身份转换,体现了王灵官信仰在兴衰浮沉中所依托的宗教与世俗背景的更迭。

关键词:王灵官 身份 萨守坚 天将 真武

作者:黄永锋,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陈弘毅,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从国家祭祀、民间信仰到文化遗产

——赤湾天后庙定位中的社会、政治与宗教因素

问永宁 龚礼茹


本文选择深圳赤湾天后庙为个案,思考深圳弥散性宗教信仰在遭受历史性的衰退和遗失以后,如何再次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并指出当前弥散性宗教在深圳的发展定位和趋向。本文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时期作为弥散性宗教的赤湾妈祖信仰,在经历了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之后,原来的神学、仪式、组织与社会秩序其他方面紧密联系被打断,在政府的运作下,最终选择以文化定位的形式和借助儒家祭祀体系回归的道路。深圳赤湾天后庙可能代表了今后弥漫性宗教信仰发展的新趋势。权力平衡塑造着弥散性宗教的表现形态,权力博弈贯穿于弥散性宗教形态变化的始终。

关键词:深圳 赤湾妈祖信仰 弥散性宗教 宗教形变 权力博弈 城市化

作者:问永宁,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龚礼茹,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论元代民间宗教的调适与嬗变

——以马仙姑教派为中心

侯慧明


元代初期的马仙姑教派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永年远徙山西,形成稳固据点,播延传承。马仙姑教派从种种迹象表明其属于白莲教,与元末白莲教起义者韩山童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在泽州一带也发现更多白莲教活动的情况,可以相互佐证。马仙姑一派在元廷民间宗教政策收紧的背景下,转而归入真大道教门下,其归属只是一种寻求合法性和庇护的表面归属,并未改变其教派认同,体现了民间宗教灵活性和务实性的特点。马仙姑教派的发展嬗变反映了民间教派在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交织的背景下成为民众寄托复杂情感、寻求心灵慰藉、获得生存保障的多功能载体。同时,也能反映元代国家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调适互动关系。

关键词:元代 马仙姑 白莲教

作者:侯慧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道教仙境审美与唐代湖湘诗歌

李琳 何文茜


唐人承袭前代道教仙境审美经验,在湖湘诗歌这里的“湖湘诗歌”是指在湖湘之地创作或以湖湘风物为素材的诗歌。中创造出洞庭、桃源、衡山等具有湖湘特色的仙境审美意象,熔铸了乐观豁达、幽隐避世、虚静超脱的精神内核与人生哲学。从审美创作机制方面考察可以发现,唐代文人选择用湖湘地理意象营构仙境时,原本真实的湖湘地理空间会转变为仙道审美艺术发生的虚构场域,从而促使诗人形成自觉的审美动机。唐代湖湘诗歌中仙境的书写,实际上是唐士子进行“自我”精神疗救的文学实践,透射出唐代士阶层关注个体心灵生活的价值取向,也反映出道教崇仙思想对儒家入世观的积极整合作用。

关键词:道教 仙境 唐代 湖湘诗歌

作者:李琳,文学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文茜,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二战时期潍县盟侨集中营内的传教士与宗教生活

罗蕊 刘家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地区的盟侨被日方拘押至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其中包括大量来华传教士。他们克服集中营内空间不足与物资匮乏的困难,因地制宜,开展了频次较高、形式多样的宗教活动。与战前各宗派独立从事传教工作不同,集中营内不同教派的传教士虽然也有神学思想的分歧、隔膜和冲突,但在共同劳动与生活的合作、交流中,发展出具有合一精神的潍县基督教团契。在集中营内,传教士通过唱诗、朗诵、演出等宗教生活展示了他们不妥协的态度,创造性地表达了他们对拘禁的批判与反抗。战后,传教士们发掘这一经历的神学内涵,认为这是“有意义的苦难”。时为燕京大学青年教师、后来成为知名神学家的吉尔基将潍县营视为观察人性的“实验室”,这段经历成为他神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潍县盟国侨民集中营 传教士 宗教生活 吉尔基

作者:罗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家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明清来华传教士同名异人之“叶尊孝”考论

谭树林


同名异人现象在中外历史上均非罕例,中国历史上更是普遍。明清来华传教士亦有,但学界对这一现象迄今尚无专论。本文爬梳中外文献并借鉴已有研究,对清康乾时期汉名同为“叶尊孝”“叶宗贤”的来华传教士进行考释;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纠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讹误;并就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讨论,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们在华活动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明清 来华传教士 同名异人 叶尊孝 叶宗贤

作者:谭树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凯拉姆教义学中的灵魂理论

戚强飞


本文旨在考察并重构凯拉姆伊斯兰教义学的灵魂理论。作为伊斯兰教义学的理论基础,原子论构成了教义学灵魂理论的基本背景。在介绍原子论的主要内容后,本文依次考察了穆阿泰齐赖派和艾什阿里派的灵魂理论。这种基于原子论的灵魂理论成为了伊本·西那之前教义学著作讨论灵魂问题的基本框架。在11世纪后期,安萨里等人转向了更受伊本·西那哲学影响的身体—灵魂二元论。对安萨里而言,对人的本体论考察是出于伦理和理智认识的目的。所以,伊本·西那的灵魂学说更有助于这个新的转向。

关键词:教义学 原子论 灵魂理论

作者:戚强飞,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湾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科期刊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